首页 > 媒体中心 > 通知专栏

编者按:

    近年来,癫痫共患病逐渐引起了神经科及精神科学界的重视,什么是共患病?如何抵抗癫痫共患病,周东教授在本次访谈中给出了答案:

 

周东教授:70%临床医生对癫痫共病不够重视


导语:除了要关注癫痫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共患病(以下简称“共病”)是指患者同时患有非因果关联的两种及以上疾病,分别达到各疾病的诊断标准。癫痫病人中,共患病极其常见,并且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癫痫共病逐渐引起各方重视。

    在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上,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癫痫共患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东教授与医学界分享了中国癫痫共病现状进展。


 4.png

                                              

    哪些疾病是癫痫共病?

    周教授表示,癫痫共病十分常见,30%的癫痫患者伴有广泛认知障碍,50%伴有精神障碍,癫痫患者的自杀率为正常人群的10倍以上。 

    癫痫共病主要包括神经共病(偏头痛/头痛、睡眠障碍、运动障碍、脑卒中、痴呆等)、精神共病(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躯体共病(心脏疾病、消化道溃疡、哮喘、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其中,儿童常见癫痫共病主要为偏头痛、ADHD和孤独症,成人癫痫共病主要为焦虑、抑郁、头痛和失眠。 

    癫痫共病有以下特点:1.常涉及多类疾病,加大了诊断处理难度;2.增加了致死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癫痫患者生存质量。基于以上特点,识别癫痫患者的可防范危险因素,进行疾病治疗,提供全面医疗服务尤为重要。 


    现况不容乐观,共病诊治亟待转变

    周教授表示,癫痫及其共患病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临床医生一方面要关心癫痫发作的诊治,另一方面也要关心癫痫的非发作症状。而非发作症状则以共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只有不到30%的临床医生关注癫痫共病,70%以上的临床医生都对共病未予重视。堪忧的是,中国抗癫痫协会癫痫共病委员会成立3年以来,癫痫共病的诊治现状尚无明显改变。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和基层医生接受相关教育的不足。周教授指出,我国直到10年前才开始关注并接受国外20年前就已制定的癫痫共病的分类标准。因此,我国医患仍需持续接受癫痫共病教育,而对癫痫共病的推广、共病理念的消化和吸收以期最终产生质变尚需要5~10年的时间,可谓任重道远。

 

    我们做了什么,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距中国抗癫痫学会癫痫共病委员会成立至今已有2年。在大力推广癫痫共病诊治的过程中已经完整如下工作:

    •制定指南。周教授强调了指南的重要性,指出没有标准就没有规范。 委员会现已制定7个规范,纳入儿童和成年人的癫痫共患精神和神经疾病等各方面。已有《儿童癫痫共患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癫痫伴焦虑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儿童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出版。 

    •学术推广。在抗癫痫协会的带领下,委员会每年组织10场左右的推广活动,在各大专题、学术会议上普及癫痫共病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医生、患者和社会的癫痫共病教育,在对癫痫共病的认知度不到30%的基础上,力保3~5年间将认知度提高10%,争取接近50%。

    在未来,周教授畅想,不仅可以提升癫痫与共患病“共性”上的诊治,还可以针对癫痫这一疾病的“个性”做出一些改变。

    比如,长期污名化导致的社会心理因素是阻碍癫痫诊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举例说明,普通人患了伤风感冒,可以毫不避讳地在公共场合吃药,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大方拿出降压药片口服。但癫痫患者在公共场所服药可能会有所顾忌。目前,国际上的一些治疗决策已经决定把“抗癫痫药物”的药品名称替换为“抗发作药物”,这一转变对提高癫痫患者的依从性可能有所帮助。 

    此外,在未来,委员会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信息传播层面的努力引起公众对于癫痫和共病的关注,如利用明星效应增加疾病的曝光度;组织并宣传各种公益活动以提高公众对于疾病的认知度等。 

    最后,周教授呼吁广大临床医生关注癫痫病人身心健康,在今后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关爱癫痫患者,除了要关注疾病症状、副作用等躯体本身的问题,也要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使他们尽早回归社会作出努力。

 


  中国抗癫痫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42652号-1    office@caae.org.cn